5月是布洛灣原生百合花盛開的季節。我們的宅度假(staycation)這天鎖定布洛灣,不過卻在半途被攔啦!所以最後目的地就改成長春祠&太魯閣遊客中心,回味一下久未親臨的經典風景。
原來是施工交通管制,寧安橋前的明隧道哩,塞了好多等待的車!
在等的時候就下車拍拍照。太魯閣山水,氣勢就是驚人。
就連溪裡的大石(落石),體型也很驚人。
中橫交通管制也很常見,本打算隨遇而安,不過花喵跑到隊伍前問第一輛車上的年輕人,他們已經等了40分鐘了!他們一定要走中橫回南投,而我們可以隨興改變目標,回頭到長春祠走走。
➽長春祠
當年修建中橫公路,有226位工程人員因公殉職,為了告慰英靈,1958年公路單位在湧泉水瀑上方築了長春祠。我們長期以來的印象,中橫路況一直很脆弱,終年修修補補,更不用說當年技術設備都不如現在,築路者真是英雄!(所以中橫交通管制,根本不用抱怨)
太管處官網有解說,因為長春祠這區地質不緊密,容易侵蝕,而且正好在立霧溪曲流的外側,所以才會被挖牆腳啊!看這個岩壁,也是挺怵目驚心的。
長春祠曾坍方2次,之後封閉了10年,後來才重新開放。現在看到的是第三代的長春祠。我們純粹很久沒看看「長春飛瀑」了,僅是出門輕鬆一下,絕無意累個半死爬長春祠步道,小時候爬過一次就夠了啦!(下次叫客人去爬)
所以花喵就拍風景、拍個解說牌~耶~~發現了很有意思的事:
這次坍方後長春祠封閉了10年,後來評估安全性後才再度開放,所以第三代的長春祠就誕生了。(如果是我的話,真的沒有信心再蓋第三次了……)
穿過鮮紅色的長春鐵橋,往右沿著峭壁、彎彎曲曲、下下上上,就會走到右邊的長春祠。我記憶中那一段路相當潮溼、還有很多洞、洞裡有些佛像觀音像之類的。
爬到長春祠之後,可以再往上,爬到觀音洞、太魯閣樓、鐘樓(最高點)、最後再往禪光寺方向去,慢慢下山,這樣就是完整的爬完一圈啦!這條路~叫做「天梯」(已頭暈)!
據說鐵橋往下走後的這個「平台」,不是展望台,是第一座水泥橋的橋墩!
書法家的題字「長春聽濤」↓已幾乎不可辨識了。
老一輩的花蓮人,假日能去休閒放鬆的景點,其實就是花蓮最大的賣點:自然資產~~七星潭、天祥、太魯閣、鯉魚潭划船、三棧溪戲水……沒有甚麼時髦的玩意兒。起碼花喵家裡是這樣。
所幸小時候,有喵老爹帶著我們全家上山下海,現在最深刻的記憶都是那時累積的。
緬懷喵老爹~~